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科建设  -  学术动态  -  正文

学术动态

青年教师学术沙龙|(15)马龙:中国语境下功能性前科消灭理念之提倡

发布时间:2024-12-17      点击量:

2024年12月17日下午,我院第十五期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在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由马龙老师报告论文《中国语境下功能性前科消灭理念之提倡》。张玉洁老师、邬颖怡老师担任与谈人,宋尧玺老师担任主持人。王轩老师、张强老师、邝磊老师以及我院部分学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在报告环节,马龙老师提出,犯罪前科与犯罪记录是两种不同的法律制度,前者被规定在我国的《刑法》中,而后者则被规定在《刑事诉讼法》中。由于这两项制度的不同,故而需要进一步讨论前科恢复制度(即前科消灭制度或复权制度)与犯罪记录处置制度(即删除制度或封存制度)之间的衔接问题。对此,马龙老师梳理并总结了世界各国存在的四种对应关系,分析了前科消灭制度与复权制度的本质差异,结合了前科弊端的消除力度、我国资格剥夺的立法范式、犯罪记录的社会价值等,最终提出我国应当采取功能性的前科消灭理念。

在点评环节,张玉洁老师从犯罪前科与其他替代性措施的关系、前科消灭与累犯制度的关系、复权与赋权的关系等角度进行了点评;邬颖怡老师从论文选题和背景、未成年人犯罪记录封存制度的运行现状、构建成年人轻微罪犯罪记录封存制度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等角度进行了点评;王轩老师从功能性的进路与制度选择、制度构建的深层价值探究、论文写作的方式与技巧等角度进行了点评;张强老师从犯罪前科制定的目的与效果、轻罪立法的正当性、犯罪连坐与犯罪记录之间的关系等角度进行了点评;邝磊老师从犯罪记录需要开具的场合进行分析,提出是否可以从实际生活而非法律修改的角度来解决前科问题。

最后,宋尧玺老师在本期沙龙的结语中提到,犯罪前科的消灭是一个跨刑法学、犯罪学、档案学、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的问题,应当对其注入多元视角。同时,对该问题的探究需要回溯其宪法学上的规范基础,去描摹犯罪人在法律上的被期待图像,进而实现犯罪人的再社会化问题。参会的老师之间进行了直接和热烈的对话和讨论,使本次论坛获得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