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动态新闻  -  正文

动态新闻

法学名家讲坛第40期| 姜伟教授畅谈“数字法治的若干问题”

发布时间:2025-03-31      点击量:

2025年3月27日下午,由广州大学法学院主办的“法学名家讲坛”第40期在大学城校区法学院201会议室成功举行。中国法学会网络与信息法学研究会会长、知名法学专家姜伟应邀作题为“数字法治的若干问题”的专题演讲。讲座由广州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少华教授主持,人权研究院刘志强教授、法学院张玉洁副教授担任与谈嘉宾,葛自丹、肖平辉、张强等10余位教师及法学院本科生、硕士生共50余人参与了活动。

姜伟会长的演讲围绕“数字社会与数字法治”“数字风险与数字人权”“数字技术与数字正义”三大主题展开。他指出,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重塑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人人用智能、处处用智能”将成为常态,数字技术的普及既是机遇亦蕴含挑战。他强调,“数字中国”战略需统筹发展与安全,以法治手段破解技术治理难题,并主张数字法治应以人为本,鼓励创新发展的同时严格监控技术滥用风险。针对数字技术衍生的社会风险,姜伟会长系统分析了技术失控、技术缺陷及恶意滥用三大隐患,因此,需要关注虚拟空间中“数字人”的权利保障,防止侵权行为向现实空间外溢。在治理层面,他提出应围绕网络、平台、算法、数据四大维度构建系统性治理框架。谈及数字技术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姜伟会长高度评价我国数字司法的前沿探索,指出“数字正义”需平衡公正与效率的关系。他认为,技术赋能司法应服务于法治的本质,智能机器不会取代法官,但会淘汰不会使用智能机器的法官。

在互动环节,周少华教授认为,姜伟会长的讲座不仅信息量很大,而且含金量很高,对于我们理解数字法治、研究数字社会的法律问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刘志强教授从人权理论出发,对“数字人权”概念提出思辨。他认为,人权应具备对公权力的约束性、普遍性及宪法兼容性,当前“数字权利”是否需上升为“人权”仍需充分论证。他同时建议,数字法治应当推动基础、工具、规范层面的三重转换,强化伦理约束与规范底线。

张玉洁副教授则从法教义学视角分享见解,强调数字法治研究需回归中国本土特色,产出原创性学术成果。他提出,数字人权应跳出传统人类中心视角,从数字空间技术逻辑中重新定位“人之生存的基本权利”,并呼吁学界深入探究数字正义在实体与程序维度的具体体现。

       本次讲座立足数字时代法治前沿议题,通过跨学科对话为参与者提供了丰富的学术启发,进一步彰显广州大学法学院在推动数字法治研究领域的积极努力。最后,全体师生以热烈掌声向姜伟会长致谢,讲座活动圆满结束。